逢甲大學實驗室 資料隱私處理晶片 獨步全球新技術

A+ A- go back

隨著歐盟制定《一般資料保護條例》(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, GDPR)被普遍採用,從事匯整和資料分析的企業與公司,無不開始重視資料去識別化。逢甲大學「物聯網暨資訊安全實驗室」與國立臺灣大學、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及鈺創科技攜手合作,研發領先全球的隱私處理晶片技術,可兼顧資料隱私及數據統計,未來導入智慧家電等各類裝置,有望打入重視個資保護的歐美市場。

「物聯網暨資訊安全實驗室」成立7年,透過軟硬體系統開發各種資料加解密和去識別化技術,保護物聯網大數據資料安全,並實用化保護後的資料。實驗室主持人、通訊工程系副教授鄒耀東接受科技部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專訪,分享實驗室團隊的亮點研究。

軟硬體結合  保護資料金礦

鄒耀東表示,臺灣因為關鍵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,駭客攻擊事件在全球名列前十名。而資訊的洩漏,小至影響個人財產損失、導致企業生存危機,大致影響到國家安全,即是政府所提倡的「資安即國安」。

「物聯網暨資訊安全實驗室」主要針對物聯網資料安全、個人資料隱私保護,研發各種資料保護演算法和軟硬體系統整合機制,導入現有的物聯網裝置中,讓個人資料進行加密或是去識別化,避免個資在未經同意下,遭到揭露的風險。

資料安全應用廣泛,鄒耀東團隊與多個單位進行合作,像是2020年,研究團隊獲得科技部臺俄雙邊協議國際合作研究計畫補助,與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共同執行「適用於AI應用之超快速低能號之自旋電子裝置」研究,應用於資料安全保護。鄒耀東表示,該學院是俄羅斯的國家級研究單位,這項合作案當年在俄羅斯,更獲得第一名的金額補助,此項研究合作案的受重視之程度,可見一斑。

產學攜手打造新創

鄒耀東與臺大、陽明交大、記憶體設計廠鈺創科技共同研發一項領先全球的資料保護演算法,並開發出搭載此演算法的資料隱私處理晶片,除了能與OEM廠商結合內嵌至電子設備如手機、IoT中,也能透過外接式設備,隨插即用的簡便服務,達到多方位的實務應用。

產學合作多年後,看好市場前景,鄒耀東與夥伴闕壯穎、鈺創科技聯手成立帝濶智慧科技,專注開發「資料隱私處理晶片」等去識別化硬體及相關軟體系統。有別於其他企業作法以加密、解密系統為大宗,帝濶智慧科技的去識別化硬體,獨步全球。2020年在美國消費電子展上,更獲得了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(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, DARPA)表達對這項技術的興趣。

此外,新冠肺炎升溫之際,團隊與政府單位合作概念驗證,開發具有隱私保護的防疫APP,比對活動足跡,一覽各地的疫情狀態。

培育零產學落差資安人才

鄒耀東指出,5G時代資料大量傳輸,必須在資料源頭端就要加以保護,才能保障個人隱私和資訊安全。資安防護講求實務演練,因此新創公司帝濶智慧科技正好給予實驗室的研發技術,實現商業驗證最好的場域,縮小產學落差。

「物聯網暨資訊安全實驗室」目前有8名研究生,除了要研修密碼學、網路安全、資安防護架構規劃與風險控管等基本知識,更要再進一步進行攻防演練。學生可依照自己專長和興趣,朝晶片及硬體設計、軟硬體系統整合或軟體系統開發,發揮應用。

鄒耀東表示,資安領域廣泛,任何和資訊有關的內容,都需要資訊安全的保護。鼓勵有意投入資安領域的青年,除了學習基本知識、累積實戰經驗,也須持續追蹤國際各種資安事件脈動,才能布局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。

回上ㄧ頁